您好:欢迎来到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公司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贵阳路398号

号文通国际广场28楼

行业新闻
守正创新努力完善全球钴定价体系

发布时间:[2022-06-06]    资讯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一. 背景

   自今年4月份开始,受到锂、镍价暴涨和上海疫情影响,国内三元系材料需求断崖式下跌,钴冶炼企业订单被大幅取消、国内钴盐产品价格持续下行。5月份硫酸钴价格从月初时的11—11.2万元/吨下跌至8.5—8.7万元/吨,跌幅接近20%。但是FASTMARKET(原英国金属导报,简称MB,下同)金属钴报价居高不下,近一个月维持在39美元/磅左右,导致国外价格远高于国内。同时,通过进口原料生产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目前,国内冶炼企业去年签订的长单钴原料正陆续到货,生产一吨钴盐反而要亏损十几万。冶炼企业同上游矿商经过协商,在原料采购时获得了少量折扣,但相比产品销售的亏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国内多家企业就此问题和MB进行了沟通,建议MB报价时要充分考虑中国钴盐价格权重,但收效甚微。在内外金属钴存在较大价差情况下,一些钴盐企业转产金属钴出口,但出口报价降至30美元/磅,国外仍无人接盘。

由于国内外市场存在巨幅价差,导致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加之目前国内受疫情影响,各项经济活动活力下降,预计二季度钴的消费依然低迷。部分冶炼企业和原料供应方达成协议,同意往后顺延作价月,按照订单量50%的比例将4—6月的作价延后到7—9月。

   近几年,国内外价格倒挂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两个市场的结构不一样。全球原料生产主要集中在非洲,且价格一般采取MB报价低幅乘以作价系数来调节。钴冶炼产能多集中在中国且企业多,钴的消费国内以钴盐为主、欧美主要是电钴。这几年钴市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钴盐的份额增长更快,而电钴相对稳定且占比不断萎缩。市场对MB以欧洲市场少量电钴成交价作为全球价格基准的机制一直有诟病。本文重点分析全球钴价机制形成的历史以及近20年市场变化的特点,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全球钴定价体系提出一些建议。

二. 全球钴价格形成机制回顾和现状

   1、历史回顾

   在国际市场上,金属钴的交易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交易所。目前,国际市场钴价一般是MB通过电话联系欧美主要生产企业和贸易商,获得最新的电钴成交价并向全球市场公布。MB之所以战胜了当时的主要钴生产企业报价,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能真实反映当时市场情况。

   自从1978年开始,钴的销售开始接受生产者报价和自由市场报价两种价格,两股力量交互作用。开始国际市场上钴的销售以生产者报价为主,主要生产者Union Miniere、Gecamine价保持一致。但是1978—1980年第一次钴危机爆发,削弱了生产者报价在市场上的地位,强化了不太精确的自由市场报价。整个80年代,自由市场报价伴随着生产者报价而上下波动。1984年,ZCCM和Gecamine联手限制产量,使钴价稳定在11.45—11.75美元/磅,表明这两个生产者在价格形成机制上的领导地位。

   1985年前,国际钴市场基本保持供需平衡,但1985年第四季度,产量和库存量之和超过了需求量,自由市场上贸易商的供应也较多,生产商将多余的产量转移给商人,以减少库存压力,钴价格从11美元/磅跌至6美元/磅。一些中小生产者的恐慌性抛售甚至将价格打至更低,在这种关键时候,Gecamine是当时市场上弹性最大的供应者。

   当市场供不应求时,Gecamine能满足市场缺口;当市场供大于求时,Gecamine的竞争者要寻找市场份额,报价肯定要比Gecamine的低,而Gecamine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只有报出更低的钴价。只有当钴价跌至多数生产者成本线以下时,价格才有可能止跌。但当时钴主要还是铜的副产品,刚性成本支撑弱。为此,1986—1987年Gecamine和ZCCM又一次联手减产,将钴价稳定在8美元/磅。

   1987—1990年期间,Gecamine希望使其钴的收入最大化,因此在制定价格上也采取了较为谨慎态度。他们意识到钴收入最大化的根本在于钴消费量逐年稳定增加,而消费量逐年稳定增加的前提是价格稳定、货源充足。因此在1987—1990年期间,生产者钴价只提过3次,自然自由市场钴价也是闻风而动。

   在1987—1990年期间,Gecamine还曾探索一种与消费者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的做法以稳定市场。合同期一年、价格锁定、货源有保证,并且对大批量的购买者在价格上享有10%优惠。但好景不长,由于Gecamine在价格维护方面不能保证,一些中小用户可以从其他生产者或贸易商购买,批量和价格也较灵活,只有那些年用量在100吨以上的大用户才愿意与他们签订这样的合同。这段时间,Gecamine和ZCCM在钴供应历史上的地位达到了顶峰。1990年,铜基副产钴量占世界精炼钴总产量的78%,是历史上最高的。

   90年代中期,Gecamine生产遇到了困难。1990年9月,Gecamine的主要富钴矿——Kamoto矿严重垮塌,该地区钴产量只有以前的1/3。同时,刚果(金)的政局进一步恶化,客户同其签定的长期合同发货期延迟。由于Gecamine库存量下降,市场对其能否履约发生怀疑,1991年生产者报价几乎毫无意义可言。此时,赞比亚ZCCM看到了机会,当Gecamine不能履约供货时,就以接近欧洲自由市场价格将钴卖给几个贸易商。1991年底—1992年,非洲生产者价格为25美元/磅,但几乎所有供应的金属都按30美元/磅自由市场价格交易。

   1990—1992年期间,俄罗斯的钴逐渐进入市场。俄罗斯99.3%钴主要以钴锭形式供应,刚开始客户不太喜欢使用,3—5千克的钴锭很难处理,而非洲的钴片和切割的钴较方便使用,因此差价约5—7美元/磅。

   刚果(金)和赞比亚连续稳定的钴供应,在俄罗斯低价供应和当时全球钴需求不振的双重冲击下处境艰难。1992年6月份,自由市场钴价跌破生产者报价并持续到1993年8月份。面对这种形势,非洲生产者很不明智,他们一方面为了避免钴价像1985—1986年爆跌,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更好收入,试图将钴价稳定在25美元/磅却被市场抛弃。1992年底,两个公司钴库存高达9000吨,当年11月份,不得不将钴价降至18美元/磅,仍高于自由市场上的交易价格。自由市场价格终于战胜了生产者价格,确定了在市场中的位置。

   2、现实状况

   自1992年起,MB开始公开出版两种级别的钴价,分别为标准级钴价(含量99.3%)和合金级钴价(含量99.8%)。随后在2019年该机构又公布了国际市场钴原料价格(氢氧化钴,钴含量30%)以及钴原料价格系数(以标准级钴价为基数的百分比系数)。

   国内外市场参与者目前均以MB报价为指导进行交易,在系数和原料报价未正式上线之前,钴冶炼厂采购钴原料时都与原料供应商进行协商,定好以标准级钴月度均价为基数,再乘以协商后的系数即为钴原料的成交价格。

   2021年全球精炼钴产量16.7万吨,以30美元/磅均价计算,市场体量约为110亿美元。考虑到从原料到冶炼、冶炼到材料至少有两道交易,外加一些贸易机构介入,全球钴市场实际体量在250亿美元/年左右。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钴原料进口国,以及最大精炼钴生产国和加工产品出口国,在原料采购和加工品出口时一般按照MB金属报价及原料参考系数去执行。每年年末,国内主要冶炼厂都会与嘉能可等海外主要原料供应商进行谈判,协商好原料供应量和大致价格系数。中国企业谈判总体话语权不强,加工产品出口基本按照MB报价乘以相对固定的百分比系数。因此MB的钴报价贯穿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厂商均以该机构的钴报价作为基准,协商钴产品的买卖。

三. 从价格演变的历史看影响市场的因素

   从1980—2021年钴价走势来看,全球钴市场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I:以刚果(金)为主、DLA抛售为辅的供应侧主导市场,信息不透明,导致价格剧烈波动。

   002年以前,全球钴市场主要是受供应方影响较大,尤其是刚果(金)占据全球钴资源的绝对地位。1991年美苏冷战结束后,两国均有大量的储备钴投向市场,加上当时通讯手段落后,供需双方信息不透明,国际国内贸易商异常活跃,导致市场价格常常剧烈波动。

   阶段II:3C用户急剧增长,以钴酸锂为代表的钴需求剧增。

   2002—2016年,随着锂离子电池的普及,全球3C市场快速扩张,以及产品更新换代,以钴酸锂为代表的钴需求剧增。根据CDI和日本三井的统计数据,2002年全球钴的消费量为3.8万吨,其中最大的领域是占26.5%的高温合金,其次是占19.6%的电池。2002年中国精炼钴消费量5500吨,其中电池占32%。到2016年,全球精炼钴消费量达到10.4万吨,其中电池占55.8%,高温合金占比降到15%。

   2002年全球精炼钴产量4万吨,其中中国只占5%。2016年全球精炼钴产量11万吨,中国占比达到55.5%。

   2007年2月欧盟批准了Norilsk购买OMG镍业务。Norilsk每年提供给OMG金属钴2500吨、粗制氢氧化钴2500吨、粗制硫酸钴1500吨和用在OMG电化学业务上的各种镍基材料。这次整合,使得OMG每年掌握在手中的钴金属量达到1.3万吨,而2007年全球精炼钴产量才5.6万吨,这一业务调整,增强了钴行业的垄断性。

   加之2007年三月刚果(金)方面又传出政府将限制原料出口的消息。在需求端,由于3C消费爆发导致钴需求大增,这是2007—2008年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投机盘出货,加上2009年原属于自由港的TFM项目投产,打破了市场上供应垄断格局,钴价一落千丈。期间虽有几次反弹,但终究效果有限,钴的低价一直持续到2015年。

   阶段III:新能源汽车爆发叠加5G/可穿戴设备普及。

   2017年—2021年H1,随着4G、5G技术逐渐成熟,传统手机升级换代,无人机、IPad等各种新型电子产品问世,市场对3C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加之从2016年起全球电动汽车发展逐渐形成气候,动力电池从起初的磷酸铁锂一统天下转为三元、磷酸铁锂各表一枝,来自三元动力电池的用钴量逐年增长。

   在2015年底,因为钴价持续低迷,中国国储还发起过一次收储。收储的刺激和需求边际增量导致2017—2018年期间国内外钴价又出现一轮暴涨。此后动力电池低钴化打压了市场炒作情绪,加上矿端供应增加,钴价逐渐回落,2020年底国储又一次发起少量收储。

   阶段IV:2021年H2—至今,钴的战略金属特性战胜电池低钴化舆论,价格触底回升。

   2021年之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游相关金属方面布局良多,其他国家鲜有声音和动作。自2021年6月份以来,美国、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频频发声,表达对上游镍钴锂资源的关注。

   2020年11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鼓励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

   钴作为重要战略金属,在美国公布的35种关键矿产目录、欧盟提出的30种关键原料清单中,钴都赫然在列。美国2021年公布的《锂电蓝图2021—2030》,明确将保障上游镍钴锂等能源金属原材料供应和建立完整的电池回收产业链作为行动目标。

   2021年6月,拜登政府发表了《建立弹性供应链、振兴美国制造业和促进广泛增长》的“百日评估”报告。对于动力电池来说,主要的供应链问题就是关键材料镍、钴、锂、石墨的获取,拜登政府拟采取支持国内锂的提取、支持镍钴回收、在盟国投资镍的精炼以及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钴等措施!

   2021年7月,韩国发布了2030年二次电池工业(K-Battery)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构建稳定的二次电池材料供应链,通过官民合作加强海外矿物资源获取和改善储备系统,将回收材料的应用扩大到满足国内电动汽车需求的水平,计划将供应担忧品种钴的储备扩大2—3倍。

   动力电池、汽车产业进入到钴消费终端后,对上游资源的供应稳定性、定价机制透明性以及采购周期性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大量终端车企和电池企业纷纷参股上游钴矿山项目。如2021年4月11日,宁德时代通过其控股公司入股洛阳钼业在刚果(金)Kisanfu项目,共同投资开发这一世界级的大型铜钴矿。德国宝马从2020年开始直接采购钴和锂。未来宝马所采购的部分钴原料将直接来自嘉能可Murrin Murrin,部分钴原料还将来自摩洛哥。

   镍钴传统上就是战备物资,冷战时期前苏联、美国的国防储备量都比较大。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美国国防后勤署(DLA)纷纷开始向市场抛售钴,锂离子电池大发展是赶上了世界和平的大周期。2022年2月份俄乌冲突以来,北约成员国同意增加军费到2%的GDP标准,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在战争一开始就宣布增加军费。当汽车电动化遇上新一轮军备竞赛,有可能刺激对钴的非常规需求。

四. 全球钴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20年全球钴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料来源看,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是刚果(金)一家独大,从2001年占全球的19%一路提升至2021年的76%。未来随着印尼镍湿法项目中副产钴走向市场,全球市场钴的供应将多元化。预计2025年刚果(金)占比将逐步回落到70%、印尼提升至7.6%。

   从精炼钴产量区域分布看,2001—2021年,中国占比已从4%提升至77%,到2025年有望进一步达到80%。同期,欧美日的占比已从2001年65%降至21%,预计到2025年进一步降至14.3%。

   从精炼钴消费区域构成看,2001—2021年,中国占比已从13%提升至67%,到2025年有望进一步达到70%。同期,欧美日占比已由87%降至33%,预计到2025年进一步降至30%。

   在精炼钴产品结构中,2001—2021年电钴占比已从57%降至17.5%,到2025年有可能进一步降至14%;同期钴盐占比则从35%提升至78%,2025年有望提升至82%。

   从精炼钴消费结构看,2001年以前钴消费以高温合金为主。2001—2021年高温合金消费占比已由25%降至9.1%,预计到2025年将保持在7%左右;同期电池行业占比已由21%提升至72%,到2025年将进一步提升至81%。预计自2022年开始,电池行业用钴中EV的占比将超过3C,成为第一大钴消费领域。

   由此可见,近20年随着电池行业成为绝对的用钴大户,钴产品结构中钴盐占比越来越高,且生产和消费重心都从传统的欧美日转移至中国。

五. 完善钴价形成机制的建议

   目前,由少量金属钴决定所有钴产品价格的MB报价体系,难以适应全球以钴盐生产和消费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需要。全球钴产业链供应链应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钴报价体系,切实维护钴盐生产和终端用户利益。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1、要努力稳定全球钴产业链供应链

   虽然全球钴产业本身规模不大,但对仍在艰难复苏的全球经济特别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一个正常合理的钴报价体系必须准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供需基本面,有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尽管MB以金属钴报价有其历史原因且暂难以逾越,但已不适应钴盐占全球钴市场近80%份额的现实。希望MB与时俱进,进一步扩大和完善钴报价体系中采价企业和区域,真实反映全球钴市场特别是钴盐市场全貌,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2、要努力构建“产供销”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全球钴报价体系

   全球钴产业链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钴矿产资源丰富国家和地区冶炼加工和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反之亦然,这是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也是全球贸易的基础。钴实体产业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进一步强化“上下游、左右岸”沟通与协商,努力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全球钴报价体系。只有不断为终端用户创造应有价值的报价体系,才能赢得未来。

   3、要加强行业自律实现钴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目前全球近85%的钴冶炼产能集中在中国,既引起了相关国家的高度警惕,也有碍于我国转变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国内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控制产能和产量进一步扩张,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不断提高对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认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努力实现钴产业高质量发展。

   4、加快交易所定价平台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钴产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希望上海期货交易所努力把握目前国内没有钴相关期货品种,缺乏价格发现、对冲风险、公平成熟交易市场的机遇,参考国际铜合约的成功经验,加快钴期货上市步伐。为做好钴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精准施策,立足我国钴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行业,探索形成钴全球定价中心!

上一条:七方面21项举措我国... 】 【[ Back ]下一条:可再生能源“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