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上海市杨浦区贵阳路398号 号文通国际广场28楼 |
发布时间:[2016.08.09] 资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红泥井矿区超大型珍珠岩矿、膨润土矿正式通过有关部门的储量备案。
内蒙古地勘五院在业界有良好的口碑,这一新的发现更让他们名声大噪。
红泥井矿区传出好消息
珍珠岩是一种火山喷发的酸性溶液,经急剧冷却而成的玻璃质岩石,因其具有珍珠裂隙结构而得名,有很高的工业价值。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非金属矿产,在工业生产中,多个领域应用,人们称之为“万能土。”
有资料显示,珍珠岩储量大于2000万吨即为大型矿床,膨润土则超过5000万吨就是大型矿床了。
地勘五院在固阳县红泥井矿区探明珍珠岩储量8亿吨,远景储量2.5亿吨,平均膨胀13.55倍;膨润土储量6722.82万吨,远景储量1.2亿吨。这个储量无疑是超大型矿床了。
提起该矿的发现过程,项目负责人白志军说:“这并不是偶然的。”
固阳县红泥井矿区珍珠岩矿普查是固阳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地勘五院向自治区地质勘查项目招标委员会办公室申报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专项资金”项目。
2008年他们接到该项目任务书时,已天寒地冻,无法开展普查工作。该项目另一名负责人赵培宇说:“第二年一开春,我们就组织队伍开赴到了第一线……”
3月的塞外冰天雪地、寒风呼啸。他们租住在一间四面透风的农舍内,常常半夜被冻醒。
赵培宇说:“有一天中午,突然刮起了沙尘暴,黄沙遮天蔽日,还有一些米粒大的沙子被刮起来,打到脸上,生疼生疼的。风大,能见度低,人行走也相当困难,地图根本打不开,极易迷失方向,只好原地待援。队员们又冷又饿,只能忍着。几个小时后,风小了一些才与外面取得联系,队员们安全返回驻地。”
只有10多个人的队伍,要在两个月之内完成222.60平方千米的野外踏勘,平均每天要踏勘三四平方公里,不能放过任何一块石头和可能有找矿发现的地方,绘图、挖探槽、修测。
他们通过踏勘在勘查区白女羊盘组三岩段流纹岩中发现多处珍珠岩露头,从而圈定了81.35平方千米的重点普查区范围。之后,他们对此进行了1:1万地质草测,6月转入施工探槽和深部钻探。这一年,槽探工作量3000立方米,打了15个钻孔、1211.9米,全部见矿。白志军告诉记者,因地质构造复杂,钻探时岩芯提不上来,他们专门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不断改进工艺,最后岩芯提取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
这一阶段,他们共查明珍珠岩资源储量1372.10万吨,矿体平均膨胀8.24倍;预测的资源量2亿吨。查明膨润土资源量137.54万吨,矿体蒙脱石平均含量65.23%;预测资源量1400万吨。
2010年1月,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专家对红泥井普查工作进行了野外验收,质量评分达到92分,质量等级为优秀。
本次普查工作找矿成果显著,矿区内膨润土和珍珠岩矿储量规模巨大,矿石质量优良,受到了自治区、包头市政府的关注。2014年4月3日,包头市国土资源局向地勘五院下达了“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红泥井矿区膨润土、珍珠岩矿一区详查及外围普查”项目任务书。他们随即组织人员编写《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红泥井矿区膨润土、珍珠岩矿一区详查及外围勘查设计》,评审结果设计质量等级为良好。
恶劣环境下彰显地勘精神
固阳县地处阴山以北,有人戏称当地的气候“一年一次风,从春刮到冬;6月刚停雪,10月又结冰。”
5月正是沙尘暴肆虐的季节,有时一连几天刮得昏天黑地。赶上强沙尘暴天气,出行的汽车会被打成“麻子脸。”
负责该项目的地质队员们就是在这样恶劣气候中,再次深入到红泥井矿区。
赵培宇至今记忆犹新:“2014年5月23日,我们开始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对原普查工作中80平方公里的1:1万地质图进行了修测,还对外围14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1:25000地质草测;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钻探工作量8400.49米;依据地质测量及钻探施工成果在勘查许可证范围内划定了5个详查区范围,并进行了1:5000地形地质测量……”
与此同时,地勘五院小分队的队员们还要腾出大量的空闲时间协调与当地农民的关系。钻探施工占地一直是困扰钻探工作进度的主要问题。
白志军说:“我们利用晚上的公休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村民,耐心细致地解释,同时找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对农民进行说服教育。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最终和农民达成共识,再没有出现因占地补偿款而影响工作进度的情况,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野外各项地质工作。”
2015年2月10日,包头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对项目中所有的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了野外验收,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地形地质测量、槽探、钻探等工程质量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工程布置合理,勘查手段正确有效,检查验收质量评分是90分。
从几处流纹岩中发现珍珠岩露头点到探明超大型矿床,地勘五院发扬的不仅是地勘人的精神,更彰显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实力。
据一份资料介绍,该院近年来还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达茂旗乌兰忽洞矿区铁矿生产详查、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西沙德盖矿区钼矿生产详查等数十个市场勘查项目。
成绩的取得不在一朝一夕
地勘五院找矿的技术实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它的前身是105地质队。
1963年,国家为了对白云鄂博的铌稀土资源进行勘查开发,专门成立了105地质队,毛泽东主席还在第一任总工程师任湘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开发矿业”的珍贵题词。作为“二代”地勘人,院党委书记焦建军对当年父辈们“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感触颇深,他说:“白云鄂博冬天的气温往往能达到零下三十七八摄氏度,滴水成冰。父辈们就是在这种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啃下了白云鄂博矿山这块‘硬骨头’。”
50多年来,他们先后探明白云鄂博稀土等稀有矿床、东胜煤田、甲生盘铅锌硫多金属矿、乌拉山金矿等矿产地200余处,提交各类地质报告500余份,其中有10多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找矿或科研成果奖,所探明的矿产地已有100多处被开发利用。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至“十一五”,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确立了“以地质勘查为支柱,以地质找矿、矿业开发为突破,工程勘察与施工为重要产业,多种经营为稳定辅助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
院长吴文平上任伊始,就对地勘五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让机关里的技术骨干回到技术岗位,加强地勘主业;对一些与主业无关联、发展潜力小的二级企业关停合并等;给二级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2005年,地勘五院的资产只有几千万元,而他们新班子带领全体职工经过10多年的打拼,目前资产已达到了5亿多元。这支队伍为经济社会提供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