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上海市杨浦区贵阳路398号 号文通国际广场28楼 |
发布时间:[2016-10-17] 资讯来源:中国矿业报
近日,记者跟随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来到青海省湟中县盘道乡和同德县河北乡的两处地质遗迹集中区踏勘,领略了当地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的美景。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大地构造位置特殊,自然景观独特。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在地球“第三极”上形成了众多罕见而神奇的地质遗迹景观。然而,由于地域辽阔偏远,经济及交通欠发达,长期以来青海省并未系统开展过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基础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开展。
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多样性很强的高山生态系统组合,以及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向盆地过渡带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研究特提斯海沉积环境、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变化、中国东西部第四纪冰川过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都具有突出的地学价值。这些地质遗迹在国内外旅游区都极为罕见,特色突出,旅游价值颇高。
2015年年初,国家部署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研究项目,由青海省地调院承担实施“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子项目,负责调查梳理青海省地质遗迹的现状,同时建立数据库和编制保护规划,为合理保护和开发当地的地质遗迹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经过1年多的调查研究,青海省地调院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地质遗迹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集了大量影像和数据资料。目前,已完成10处地质遗迹集中区的调查,并确定有10处遗迹可以建立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同时还为旅游观光拟选了12条路线。
2016年,在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的支持下,该院又开展了盘道乡、河北乡两处地质遗迹集中区和民和县古鄯镇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的调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3处适宜开发的地质公园建设基础资料。
截至目前,在盘道地区共发现地貌类地质遗迹较成规模的瀑布12处,观赏性和通达性极好的石林5处,集观赏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典型峡谷地貌4处、洞穴4处、象形石30多处。同时,综合以上地质遗迹的空间展布、科学性、观赏性还划分出三大景区。
遗迹现状不容乐观
在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过程中,项目组不仅查明了地质遗迹的现状、保护、开发、利用等情况,还结合国家扶贫攻坚目标,提出了供社会参观旅游、带动当地经济、造福百姓的建议。
项目负责人、青海省地调院副总工程师拜永山认为:“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意识,在学术、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均未形成,地质遗迹的调查保护也未能在环境建设、地质生态景观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年多来,项目组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初步摸清了青海省东部和北部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但是,青海省地质遗迹点多面广,调查工作面临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困难,许多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堪忧。例如,都兰县香日德地区一处火山岩“柱状节理群”,现在正被采石场作为石料来开采,遭到严重破坏,令人痛心。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这处不可多得的地质遗迹景观点将消失殆尽。
调查需加大力度
地质遗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自然资源,它记载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地质遗迹也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旅游景观的重要资源基础,调查、保护和开发地质遗迹对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科普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全面系统地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这在青海省尚属首次。经调查分析,目前青海省的地质遗迹在资源再利用方面缺乏社会共识,调查、评价、保护、利用等程度较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公众对保护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和保护意义认识不清,一些珍贵的地质遗迹遭到破坏,遗迹保护刻不容缓。此外,相关部门还存在对地质遗迹在旅游开发中的独特作用认识不足、潜在经济价值不够重视等问题。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全面调查和保护地质遗迹迫在眉睫,而在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将实现地质资源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地质公园建设为载体发展旅游地质,既是顺应民生需求,又是助力精准扶贫的一种有效途径。
成果需充分利用
如何将地质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服务社会?如何结合青海省省情,遵照生态立省的战略做实做强民生地质,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显然,旅游地质将是推动扶贫攻坚的最好途径。
2015年12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第40次部党组会议上提出,将脱贫攻坚列为国土资源部“十三五”重点工作,并指出,要支持贫困地区在山水上做文章,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源、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致富路……
地质遗迹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要结合青海省的旅游资源、扶贫开发工作,认识到它对“大美青海”建设、发展当地经济的巨大作用。将地质遗迹与旅游结合,能够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此外,通过与有关部门交流,进而规划和打造高品质、精品旅游线路、景区,不仅可以建设优质地质公园,还可以致富当地百姓。
比如,盘道石林峡谷地质遗迹,距离西宁仅60千米,区内石林造型惟妙惟肖,飞瀑流泉气势磅礴,孤峰窄脊拔地而起。该遗迹是距今5亿年左右早古生带大洋存在和消失的证据,见证了地史时代青海沧海桑田的巨变。遗迹还拥有新元古代的叠层石化石,将8亿年前的生命铸成永恒,展示在世人面前。
河北乡丹霞地貌地质遗迹,交通便利,西宁至久治公路穿行而过。该区的翠壁丹崖广泛发育,远望群峰林立、疏密相生,近观高峡幽谷、草木葱郁,红层地貌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区内岩廊洞穴与高原雄鹰相依相伴,险、峻、雄、奇、秀、幽自然结合,似鬼斧神工凿就。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科普教学的良好场所。
民和县古鄯镇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经国内古生物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现场鉴定,认为古鄯动物群出土的化石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保存状态完好,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古鄯动物群是青海省惟一一处新发现且规模较大的古动物化石群,该动物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当地乃至青海省东部地区气候变迁、环境变化意义重大。特别是初步开发后,对推动民和县乃至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将发挥巨大作用。
科学开发利用地质遗迹,不仅可以打造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学实习基地,使地方经济发展拥有新的突破点,同时还对拓宽当地居民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青海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工作,摸清家底,科学规划,盘活资源,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