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公司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贵阳路398号

号文通国际广场28楼

行业新闻
“华夏成矿省”边界范围首次厘定

发布时间:[2017-12-15]    资讯来源:中国矿业报

由陈毓川、常印佛、任纪舜院士等全国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近日在南昌对江西省地矿局承担的《华夏成矿省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成果报告进行了评审。报告首次厘定了“华夏成矿省”及其边界范围。

  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图并茂,符合《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创新要求,是一项优秀的区域大地构造与区域成矿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质量得分93.44分。

  据了解,该项研究属于《中国矿产地质志》子课题,2014年由中国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下达。江西省地矿局对此高度重视,由副局长余忠珍主持,李四光科学奖获得者杨明桂领衔,40多位中青年专家参与,历经3年完成,得到陈毓川院士等悉心指导。研究区地跨华东、中南两个大区,涉及九省三区一市,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成果报告共10章,约76万字,插图480幅、表15张、照片21幅。

  成果报告首次厘定了“华夏成矿省”及其边界范围,处于古华南洋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强烈复合地带,为滨太平洋成矿域最重要的成矿省之一,共分下扬子、南岭、浙闽3个成矿区(亚省)和长江中下游、江南东段、钦杭等重要成矿带、17个成矿亚带和77个重要矿集区(带)、矿田,逐级进行了成矿条件与成矿特征的总结。对华南地区晋宁期华南洋及其陆缘弧盆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首次勾绘了古华南洋经钦州湾到红河、澜沧江一带古华南洋构造域的轮廓,为古华南洋成矿域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报告提出了扬子-加里东期华南裂谷系以“钦杭裂谷”为中轴、以南华海盆为主体兼有皖浙赣、湘桂黔两个堑垒区的构造格局;阐明了该裂谷系于南华纪间冰期及冰后期发生了沉积铁、锰、磷、滑石、含铀、钒、页岩气等重要成矿事件;论证了燕山运动的陆内活化造山具有“广、长、强、深”特点和“深”、“浅”源两大岩浆系列组合的大规模成矿特征,提出了以南岭为核心的区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核幔式扩展模式、岩浆成矿演化规律与造山-蠕散型动力机制,有别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模式,是一项重要创新成果。

  报告还阐明了晚白垩世-古近纪强烈伸展成盆,形成了大量陆盆沉积矿产和燕山造山后残余气液(热水)铀、萤石等矿产;对研究区的构造单元、构造体系、岩石圈结构等进行了一体化研究总结,推进了板块构造与构造体系的融合;指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与扬子(古华夏)反S型构造体系是区域主导性的控岩、控矿、控制生态环境的构造体系。

  此外,成果报告通过对14个典型矿集区、矿田四维时空结构的研究,建立了一批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提出了一批断失了根部矿床的“寻根”攻略,并联系区内77个重要矿集区、矿田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位一体、多层楼、多台阶”的“三多”模式,对深部找矿预测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上一条:“一带一路”成重构全... 】 【[ Back ]下一条:自然保护区退出矿权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