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上海市杨浦区贵阳路398号 号文通国际广场28楼 |
发布时间:[2017-03-28] 资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聘请院士助力地质勘查和找矿突破,在内蒙古已经成为常态。
自2005年地质勘查工作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推动内蒙古由资源大区向资源强区转变,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333”人才引进工程陆续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张本仁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为自治区国土资源顾问后,2016年针对内蒙古大力开展页岩气开发利用和浅覆盖区地质找矿等重大前缘性地质工作,又新聘大地构造和区域地质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地球物理反演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作为自治区国土资源顾问,助力指导内蒙古重大前沿地质工作。
在内蒙古地调院工作以来,受聘院士们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进了自治区地质人才的快速成长,加强了地学领域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地质工作者能及时了解到前缘性的技术理论和方法,加快了内蒙古地学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力推动了地质科技创新。同时,对在提高全区引进人才的层次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快了人才净流入区的建设速度,为自治区“8337”发展目标的落实和“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
翟裕生、张本仁和陈毓川三位院士过去都曾在内蒙古从事过地质勘查工作,对内蒙古的地质情况较为熟悉。针对内蒙古地勘工作的现状和发展需要,他们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带领学术团队在内蒙古分别开展了人才培养、专题研究等产学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翟裕生、陈毓川院士组织实施的项目,总结了自治区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划分了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共圈出找矿远景区和预测区100余处。经靶区钻探验证,分别在高尔旗、乌日尼图发现了铅锌资源量大于50万吨的大型矿床,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其后续勘查及资源开发转化工作目前正在推进中。张本仁院士的项目填补了内蒙古地球化学调查的多项空白,为河套地区3.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特色农业和环境保护地方病防治等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几位院士承担的第二轮项目正在实施中。
翟裕生、陈毓川两位院士于2011年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在他们的指导下,内蒙古地调院“内蒙古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团队荣获了2015年“草原英才”工程第五批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称号。通过协助院士工作和项目组高层次人才交流等形式,内蒙古地调院的地质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一批年轻的地质技术“领军”人才快速成长起来,尤其是内蒙古地调院的一些业务骨干通过为院士们作助手或参与项目工作,业务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
为尽快提高内蒙古地调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进一步开阔专业技术人员的眼界,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受聘院士多次来院举办学术讲座,与技术骨干进行座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比如:翟裕生、张本仁、陈毓川三位院士先后举办了《21世纪矿床学发展趋势》《矿产勘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思路》《区域成矿的地球化学分析——壳幔系统中的“选冶”过程》《治学与人生》《找矿突破的探索》《加强矿床研究,促进找矿突破》《基础地质》等多场专题讲座,他们用实例讲授了矿产勘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思路。通过学术交流,不仅可以使内蒙古地调院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了解世界地学前沿知识,同时也使全院职工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事业发展,人才先行。通过近几年的“借外脑”和“传帮带”,内蒙古地调院已建成一支由院士为引领,以高级技术专家为主体,兼顾野外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型地质调查队伍。今后,在院士们的带动下,内蒙古地调院将进一步提升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服务作用,努力实现国际一流地调机构的各项奋斗目标,推动自治区地勘事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