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公司
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贵阳路398号

号文通国际广场28楼

行业新闻
挺立于民族铜业时代潮头的金隆铜业

发布时间:[2019-11-22]    资讯来源:铜陵有色报

 

有这样一个企业,虽然建厂时不足千人,却承载着当时全中国五万万人对于民族铜工业的热切期盼与梦想;虽然身处江南小城,却勇开时代之先,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承载着全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闪速炼铜工厂的自豪和荣光,依托科技、立足创新、不懈奋斗、砥砺前行,把一个改造初期电铜生产能力仅有十万吨的工厂,建设成了产能翻两番的绿色冶炼标杆企业。
 
   这个企业,就是建厂以来见证着新中国民族铜工业发展进步的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现金隆公司稀贵工场前身是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1953年5月1日,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
 
   1997年11月8日,第一冶炼厂改扩建工程——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在新中国七十华诞和集团公司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金隆公司也即将迎来投产二十二周年。
 
   20多年来,金隆公司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依于铜陵有色母公司的大力支持,立于股东各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众志成城,以指标一流、管理领先、极具发展潜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现代化大型铜冶炼厂的姿态傲然屹立于铜行业之林。
 
   这是全体金隆员工的骄傲,更是全体铜陵有色人智慧和心血的凝聚!
 
    二十二年风雨兼程,二十二年累累硕果;从铜陵有色选派精兵强将,到一批批人才反哺弄潮;从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与技术,到国内行业的领先与引航者。二十二年奋斗,二十二年骄傲。
 
   摇篮,孕育出铜业之先
 
   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是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粗铜冶炼厂,负重运行40多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巍峨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映红夜空的炉台,铜花四溅的眩景,一度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然而,限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冶炼处于粗放式状态,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岗位环境差,“三废”排放超标,污染严重。
 
   1992年,铜陵有色作出了“全力以赴,一冶改造项目立即启动”的历史性决策。以“金隆”作为整体项目上报国务院。考虑到新形势下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市场的趋势,适时提出了引进外资改造扩建一冶的项目建议。同年3月,中国有色总公司批文同意对第一冶炼厂进行中外合资改造扩建,随后,国务院也正式批复同意项目建设,并将该工程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组建后的新企业定名为“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1993年7月,金隆工程开工建设。阴极铜设计规模确定为年产10万吨。根据设计概算,万吨铜规模的建设投资需要1.5亿元人民币。这对当时的一冶乃至捉襟见肘的铜陵有色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对此,决策者们决定“上贷下集、内联外引”。其时,金隆工程尚未通过国家立项,建设贷款尚未下达,内联外引也刚起步,要解决当时难题只有“下集”(铜陵有色公司职工内部集资)。为此,铜陵有色人勒紧裤腰带,从自身挖潜开始,利用有限的技术改造资金、流动资金及国内短期融资投入先期工程建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铜陵有色各下属单位全面动员,几万名职工省吃俭用,慷慨解囊。职工的集资额从每人每月的几十元到几百元,源源不断汇集到金隆账户,2亿多元的集资,缓解了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
 
   1993年12月起,“外引”正式拉开序幕。以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为首的谈判代表开始与铜陵有色谈判。1995年9月,中外合资——金隆铜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举行合资签约仪式。铜陵有色、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等合资方代表分别在合资《合同》《章程》上签字,拉开了中日长达40年的合资建设、合作经营铜企的序幕。金隆铜业有限公司成为当时中国有色行业以及安徽省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旌旗招展、热火朝天,扫把沟旧貌换新颜。从设计到施工,从工艺参数的确定到设备定货安装,从铜陵有色选派人员,到原南昌设计院、有色十五冶等国内知名工程设计施工企业的参与。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台台设备进驻安装。金隆工程历经四年多的高强度建设,于1997年11月8日正式投产。在一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一个更加强大的金隆在八百里皖江巍然屹立,开创铜冶炼行业创新发展的新纪元。
 
   改造,释放出无尽潜力
 
   金隆公司投产初期年生产能力是10万吨阴极铜,与年产2万多吨粗铜的原一冶相比,产能扩大了5倍,但与国际国内先进同行相比,金隆生产规模仍然偏小。为有效改变这种状况,公司坚持走内涵挖潜、规模发展之路。
 
   金隆公司建成投产不久,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由于原设计能力不均衡,粗炼能力存在较大的富余,而电解能力却相对不足,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粗炼富余能力,发挥电解的设备潜力,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品产量,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金隆公司开始了第一次挖潜改造。
 
   2000年3月,金隆公司董事会决定在确保设备生产稳定、经营正常的情况下,进行挖潜技术改造,一边坚持生产,一边进行挖潜技改。15万吨挖潜改造工程包括熔炼、硫酸、电解、公用工程四大系统共19个子项目。从2000年1月开始工程立项报批,到2002年5月技改完工,历时2年半时间,整个技改项目实际投资1.38亿元,比概算节约了近5000万元。
 
   第一次挖潜改造,金隆人看到了挖潜改造的巨大能量,仅花1.3亿多元,便取得了年多产5万吨阴极铜的效果。
 
   尝到挖潜改造甜头的金隆公司,并没有停止挖潜改造的步伐。第一次挖潜改造完工后,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金隆公司作出了30万吨改扩建分两步实施的总体部署。2003年9月通过了《扩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1万吨扩建改造工程正式批准立项。2004年1月,拉开了第二次挖潜改造的序幕,电解扩建工程于2004年3月开工,5月份硫酸系统改造工程开工……一个个精心安排的扩改建子项目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2005年3月,金隆公司向闪速炉改扩建发起了总攻,开始了建厂以来首次闪速炉冷修,集中了大量的人力及物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协力等方面精诚合作,短短的50多天时间,完成了闪速炉冷修。4月20日闪速炉第二炉期投料成功,标志着金隆公司21万吨挖潜扩改建项目获得成功。
 
   21万吨扩改建项目共有闪速炉、电炉、吹炼、电解精炼、硫酸5个工序,52个子项目,仅用了16个月时间,整个扩改建项目实际投资3.64亿元,获得了年多产6万吨阴极铜的产量。金隆公司又打了一场挖潜改造的漂亮仗。
 
   金隆公司成功开辟内涵发展新路径,如果说前两次挖潜改造迈的是小碎步,那么第三次挖潜改造可谓是大跨步。还是在那块土地上,还是那座闪速炉。金隆人认为,21万吨年生产能力仍不是一个最佳的经济规模,工艺、设备处理能力仍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部分关键设备生产潜力,仍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促进金隆人要大跨步再行挖潜发展。
 
   21万吨扩改建项目刚刚完工,仅隔2个月的时间,也就是2005年6月,便完成了35万吨挖潜改造项目的可研报告,7月份便获得了安徽省发改委批复。35万吨挖潜改造工程由冶炼、硫酸、电解、总图运输和公用工程5个系统组成,共有80个子项目。2006年1月,第三次挖潜改造35万吨项目正式动工建设,2007年1月,闪速炉第二炉期大修及熔炼、硫酸系统新增工艺设备对接完成。
 
   2008年4月,新圆盘浇铸机开始浇铸阳极板,PC电解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于2007年6月、2008年6月产出阴极铜。金隆公司用2年半的时间,完成了21万吨到35万吨的跨步。硫酸年产量猛增到90多万吨。三次挖潜改造,金隆公司总共投资16.8亿元,而产量增长了2倍多。
 
   在三次挖潜改造项目中,金隆公司的许多做法受到行业企业广泛关注,如挖潜理念、项目调研、总体设计、分组实施、联席会议,工程实行“以天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节点,以节点保总工期”等做法,以及设备公开招标、项目招标、严格审核各项费用开支等,在铜陵有色乃至行业企业广泛应用和推广。
 
   此后的几年,得益于挖潜发展的金隆公司,熔炼、精炼、烟气制酸、电解技术指标优化等持续挖掘工艺、设备潜力,随着竖炉等一批挖潜项目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得到充分发挥,金隆公司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阴极铜年产能从10万吨到45万吨、硫酸年产能从35万吨到120万的高速跨越。
 
金隆公司的挖潜发展,还创造出中国铜业乃至世界铜业多项领先的经济技术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投产初期增长97%,吨铜加工成本较初期设计水平下降65%以上。
 
   创新,催生出绿色高效
 
   作为铜陵有色冶炼版块创新发展的主要试点企业之一,又兼具合资企业这一特殊属性,金隆公司客观上更有利于形成新的体制和运作机制。因此,金隆公司破除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按照构造新机制、实施新管理的思路,以建设国际一流企业为目标,在成立之初即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创造出众多具有鲜明金隆特色的企业品牌。
 
   扁平化管理,生产不设调度。以效率为原则实行扁平化管理。内部机构参照国际先进冶炼厂设置,机构精简不重叠,业务衔接、工作界面清晰,管理层次少。大部门集中办公,课室车间一体化。重在提升管理效能,生产部门下面直接设课,将课室车间功能合二为一,在组织衔接上实行无缝对接。全员劳动生产大大高于国内行业企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上一条:惠誉:自主无人机将引... 】 【[ Back ]下一条:总书记关注的矿区已成...